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罗政
《攀附“周制”:北周祖宗的择定及其庙制的构建》一文,作者赵永磊,发文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100086。文章收录于期刊《文史哲》(北大核心CSSCI) 2024年05期 51-65,166,共16页。现将文章摘要摘录如下:
“北周庙制由四庙加隆为“天子七庙”,其构建历程映照出魏周革命以后行用《周礼》并非仅仅在北周初年,而是北周长期奉行的文化正统策略。君主庙号彰显出君主明显的神性特征,北周以君主是否具备祖、宗庙号作为判别是否为不祧庙的唯一标准,三不祧庙为不朽先祖的象征。为赋予功业显著的太祖宇文泰、高祖宇文邕以不祧地位,北周极力塑造宇文泰兼容神圣、武功、受命帝、周文王等政治形象于一身,宇文邕则具有显赫的神圣形象。而北周不以开国之君孝闵帝为不祧先祖,反以继体之君明帝为不毁庙,究其原因,在于宇文护废弑孝闵帝、明帝,降格孝闵帝为略阳公,明帝顺次晋升为北周首位君主,北周武帝虽为孝闵帝平反昭雪,但已立明帝为不祧先祖,并分割宇文泰的受命帝形象,刻意塑造明帝为受命帝。北周不断调试其现实制度与“周制”间的关联,在“母以子贵”的政治观念主导下,北周武帝巧妙融合《毛诗》“宫惟远”的古训及东晋故事为一体,创造出文宣太后独占一室的“非驴非马”新制,充分传达出北周攀附“周制”的政治文化诉求”。
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罗政(Luozheng)
发布于:四川省香港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