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5 月 17 日下午 11 点 39 分,北京某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,心电监护仪发出了刺耳的长鸣。朱媛媛的生命指针永远停在了这一刻,像她生前塑造的无数角色那样,安静地谢幕,却在无数人心里留下了绵长的余震。这位以温婉著称的演员,在与癌症默默抗争五年后,终究没能敌过命运的重压。当消息通过辛柏青那条仅有三行字的讣告传遍网络时,许多人才惊觉:原来那个总在镜头前笑着的姑娘,早已独自走过了那么长的黑夜。
一、最后的小红花:藏在角色里的生命密码
2020 年底,《给你一朵小红花》的拍摄现场总是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。朱媛媛饰演的母亲陶慧,每天都要对着镜头演绎与癌症儿子相生相伴的痛苦,镜头外的她,却悄悄将自己的诊断报告藏进了化妆箱的最底层。那时的她刚做完第一次化疗,头发大把脱落,只能靠假发套遮掩;化疗带来的恶心感让她吃不下任何东西,却总在导演喊 "开始" 时,立刻扬起饱满的笑容,对着 "儿子" 韦一航说:"妈没事,妈能扛。"
展开剩余86%同组演员后来回忆,朱媛媛的保温杯里永远装着褐色的药汤,她总说是 "调理肠胃的中药";拍摄间隙她会频繁去洗手间,回来时眼底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,却笑着解释 "年纪大了尿频"。只有化妆师发现,她后颈的皮肤上有大片化疗留下的红疹,每次上妆都要额外用遮瑕膏遮盖。"她总说 ' 别告诉别人,影响拍摄进度 '," 化妆师在朱媛媛去世后哽咽着说,"现在才明白,她演的哪里是戏,根本就是自己的人生啊。"
这部电影里有场戏,陶慧得知儿子想放弃治疗时,在医院走廊里崩溃大哭,用拳头反复捶打墙壁。拍摄那天,朱媛媛一条就过,监视器前的导演尹力红了眼眶:"她把一个母亲的绝望和倔强演活了。" 可没人知道,那场戏结束后,朱媛媛在休息室里吐了半个小时,因为过度用力扯动了腹部的肿瘤伤口。她对助理说:"癌症病人的痛,不止在身体上,更在心里 —— 你明知道可能留不住,却还要拼尽全力抓住。"
这种对角色的沉浸式诠释,贯穿了朱媛媛最后的职业生涯。2024 年拍摄《造城者》时,她的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肺部,常常在片场咳得直不起腰。剧中她饰演一位为了城市建设牺牲家庭的工程师,有场淋雨的夜戏,导演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想改期,她却坚持拍摄:"这个角色就得在雨里崩溃,才能体现她的挣扎。" 那场戏拍了三个小时,她浑身湿透地站在雨里,台词说得断断续续,却始终没有喊停。杀青那天,她在微博上写道:"这是我又一次用心完成的角色。" 配图里的她穿着工装服,笑容温柔得像从未受过伤。
二、沉默的告别:被泪水浸泡的 76 天
5 月 1 日发布的那条微博,成了朱媛媛留给世界的最后留言。17 天后,当辛柏青用颤抖的手指在手机上敲下 "爱妻朱媛媛,因病医治无效,于 5 月 17 日逝世" 时,窗外的玉兰花正落了一地。他没有写长篇悼文,没有列举她的成就,只是附上了一张黑白蜡烛的头像 —— 这个头像,从此再也没有更换过。
朱媛媛的灵堂设在她和辛柏青居住了二十年的老小区里,布置得像她的人一样素净:没有挽联,没有花圈,只有她生前最喜欢的几盆绿萝摆在角落,墙上挂着一张她笑靥如花的照片。按照她的遗愿,不接受鲜花,不举行追悼会,来吊唁的只有亲友。中戏同班同学李乃文来的时候,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毕业照,照片上的朱媛媛扎着马尾辫,在 "中戏小虎队" 里笑得最灿烂。他站在照片前,半天说不出一句话,最后只留下一句:"你太累了,该休息了。"
头七那天,北京下了场小雨。辛柏青带着女儿去了朱媛媛生前常去的护城河散步,那里有她种的几株月季。16 岁的女儿抱着妈妈最喜欢的绘本,一路没说话,直到看到月季花丛时突然蹲下身大哭:"妈妈说等花开了就带我们来野餐的。" 辛柏青蹲下来抱住女儿,这个在舞台上能演绎千种情绪的演员,此刻却连一句安慰的话都说不出来,只能任由泪水落在女儿的头发上。
邻居们说,那之后的两个月里,辛柏青像变了个人。以前总能看到他和朱媛媛一起在小区遛弯,如今他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出门买早点,回来后就再也不出门;傍晚时分,会看到他在厨房忙碌的身影,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。有人想敲门安慰,却发现门把手上挂着一块小木牌,上面是朱媛媛生前写的字:"岁月静好,各自安然。"
朱媛媛的父母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另一栋楼里,两位老人原本每天都会下楼买菜、遛弯,如今却再也没出过门。蒋勤勤在采访中说,她母亲曾提着 100 斤大米和水果去看望,敲了半天门,手机上收到朱媛媛父亲的信息:"谢谢你们,我们挺好的,就是见了面怕忍不住哭,让媛媛在天上不安心。" 隔着门板,蒋勤勤仿佛能听到老人压抑的哽咽声。
最让人揪心的是那个 16 岁的女孩。她像妈妈一样懂事,每天背着书包默默出门上学,放学回来就帮爸爸做家务。有次蒋勤勤去送东西,看到她在整理朱媛媛的遗物,把妈妈的剧本按年份排得整整齐齐,每本剧本里都夹着朱媛媛写的笔记。"孩子不说想妈妈,可我看到她枕头底下压着一张全家福," 蒋勤勤红着眼圈说,"她把思念都藏起来了,就像她妈妈当年藏起病情一样。"
三、温柔的倔强:一个演员的生命底色
认识朱媛媛的人,都说她身上有种 "温柔的倔强"。这种特质,从她年轻时就显露无疑。1993 年考中戏时,她因为紧张在考场上忘词,考官让她改天再来,她却站在舞台中央说:"老师,我再试一次,这次一定不会忘。" 后来老师说,就是她眼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,让她从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。
在中戏读书时,朱媛媛和辛柏青是出了名的 "苦行僧"。别人忙着跑组接戏,他们却泡在排练厅里,常常为了一个动作细节争论到深夜。有次排《雷雨》,朱媛媛饰演的四凤需要在暴雨中奔跑,她为了找到真实的感觉,大冬天往自己身上泼冷水,反复排练了二十多遍,最后发烧到 39 度。辛柏青骂她 "傻",她却笑着说:"演员对角色负责,就是对观众负责。"
这种对表演的敬畏,贯穿了她的整个职业生涯。2007 年拍摄《闯关东》时,她饰演的谭鲜儿要在雪地里赤脚奔跑,剧组准备了替身,她却坚持自己来:"鲜儿的绝望,只有脚踩在冰上才能体会。" 那场戏拍完,她的脚冻得失去知觉,医生说再晚送来可能就保不住了。可她第二天照样出工,还开玩笑说:"这下知道闯关东多不容易了。"
生活中的朱媛媛,同样活得认真而热烈。她喜欢在阳台种满花草,每个周末都会带着女儿去郊外写生;她会把剧本里的台词抄在笔记本上,遇到喜欢的句子就标上波浪线;她和辛柏青结婚二十多年,从没传过绯闻,每次接受采访被问到婚姻秘诀,她总说:"哪有什么秘诀,就是两个人都愿意为对方多做一点。"
可就是这样一个热爱生活的人,在得知自己患癌后,却选择了独自承受。她的主治医生说,其实早在 2020 年确诊时,病情就已经到了中晚期,医生建议她立刻停工治疗,她却恳求医生:"让我把手里的戏拍完,不然整个剧组都要受影响。" 于是她一边化疗,一边拍戏,化疗反应最严重的时候,她就在片场的休息室里躺半个小时,起来继续演。
黄晓明在《造城者》里和朱媛媛有很多对手戏,他后来在悼念文章里写道:"现在回想起来,她有好几次在片场突然沉默,我还以为是入戏太深,其实是疼痛难忍。她从来没说过一句苦,反而总关心我累不累。" 这种 "把痛留给自己,把暖给别人" 的温柔,成了朱媛媛留给世界最后的礼物。
四、永不落幕的舞台:那些活在角色里的永恒
76 天过去,网络上的悼念渐渐平息,可朱媛媛塑造的角色,依然在观众的记忆里鲜活。打开视频网站,《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》里那个泼辣又善良的李云芳,《家有九凤》里懂事又倔强的七凤,《给你一朵小红花》里隐忍又坚强的陶慧,一个个跃然屏幕上,仿佛她从未离开。
有观众在弹幕里写道:"以前看她的戏,觉得她演得真好;现在才知道,她不是在演,是在用生命诠释每个角色。" 这种用生命浇灌的表演,让她的角色有了穿越时光的力量 —— 多年后再看《贫嘴张大民》,依然会为李云芳的乐观感动;再看《小红花》,会为陶慧的母爱落泪。正如导演张艺谋所说:"好演员就像好酒,时间越久,越能品出味道。"
朱媛媛曾说:"演员最大的幸运,就是能在角色里体验不同的人生,而最大的幸福,是自己的表演能被观众记住。" 从这个意义上说,她无疑是幸运的。她的作品或许不多,但每一部都经得起推敲;她的角色或许平凡,却个个深入人心。这种 "少而精" 的职业态度,在如今这个追求流量的时代,显得格外珍贵。
如今,她种的月季在护城河岸边开得正艳,她抄的剧本在女儿的书桌上整整齐齐,她演的角色在屏幕上依旧鲜活。这些点点滴滴,都在诉说着一个演员的生命如何以另一种方式延续。就像她最喜欢的那句诗:"离别的,只是身影;留下的,是永恒的思念。"
76 天的时间,或许不足以让悲伤完全消散,但足以让我们明白:有些告别,不是结束,而是另一种开始。朱媛媛用她的生命告诉我们,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,认真过好每一天,就是对生命最好的致敬。而那些活在角色里的温柔与坚强,终将成为照亮我们前行的光,永不熄灭。
发布于:江西省香港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