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1949年到2018年,时光已经悄然流逝了整整69年。这样的时光跨度,足够将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,磨砺成一个满头白发、遗忘了过往的八旬老人。
在刚到台湾的那几年里,萧家福日复一日地等待着能够回到重庆老家的机会。尽管生活充满艰辛,但他依然怀有一丝希望,期待有朝一日能重回故乡,重温旧梦。可惜,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份希望最终被岁月无情地抹去了。
蒋介石不断强调反攻大陆,而台湾的官僚们也忙于阿谀奉承,根本没有人关心那些被迫远离家园的老兵们的生死存亡。萧家福也渐渐意识到,这种等待或许永远不会有结果。随着岁月的消磨,他开始在台湾定居下来,成家立业,生育了两儿三女。虽然外表的生活逐渐有了些许安稳,但内心的痛苦却始终无法平息。每当夜深人静时,他常常抬头望向遥远的故乡方向,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涌了上来。那时,他的鬓发逐渐花白,面庞布满了岁月的痕迹。而他对故乡亲人的记忆,渐渐在时光中模糊,变得越来越遥远。
展开剩余81%然而,萧家福的孩子们并不忍心看着父亲一生都沉浸在无尽的思乡情绪中。于是,他们决定为父亲寻亲,尽管他们也知道,时隔近70年,故人是否还在原地等待,已是难以预料的事。
18岁时被迫赴台的萧家福,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漂泊在台湾多年。刚到台湾时,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在这里终老。他和无数大陆的青年一样,怀着不久之后便能退伍回家的梦想。然而,来到台湾后,他们的命运就此改变,失去了自由,失去了归属感。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身体上,他们都受到了严密的压制。在这个高压的环境下,任何流露出想要回大陆的念头,都会遭遇最残酷的打压。
萧家福也不例外,他深知自己无法在言语中表达对家乡的渴望,只能将这种情感压抑在心底。后来,他为了缓解对家乡的思念,选择了报名加入驻守在金门的装甲部队。金门与大陆距离很近,他常常在站岗时,眺望着对岸的大陆,心中泛起一丝安慰。然而,蒋介石为了抵抗解放军的攻势,在金门驻扎了大量军队,但萧家福和许多年轻士兵一样,都心怀希望,盼望着解放军的到来,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回家。
尽管如此,萧家福并未等来那一天,随着年岁渐长,他逐渐无法再留在部队,最终为了生计,他回到了台湾。在台湾,像他这样来自大陆的外乡人,基本上都住在“眷村”里。那些人或许一生都无法融入台湾的社会,孤独地度过余生。而萧家福算是幸运的,尽管他身无长物,只能做着最底层的劳作,但他依然在四十多岁时娶了一个当地的妻子,并且育有五个孩子。为了养家糊口,萧家福每天早出晚归,承担着沉重的家庭负担,常常累得气喘吁吁。孩子们从小便感受到父母的不易,萧家福常常教育他们:“无论你们身在何方,永远不要忘记你们的根在重庆,在大陆。”
受到父亲影响,萧家福的几个孩子逐渐学会了重庆话,甚至按照家族的传统取了与老家相关的名字。小时候,孩子们最喜欢缠着父亲讲述关于故土的故事,而萧家福也从不掩饰自己希望早日回家的愿望。然而,当回家的机会真正到来时,种种复杂的原因使得他最终选择了退缩。
1988年,随着两岸关系的恢复,萧家福终于通过一个远亲得到了关于家人的消息。39年后,他终于收到了一封来自故乡的信。那封信,承载了太多未曾说出的情感。萧家福的女儿萧慧蓉回忆起那一刻,父亲的笑容和泪水交织在一起,直到他听完信中的内容,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,泪水如泉涌般流淌。信中传来了两则噩耗:父母早已去世,三弟也不幸去世。萧家福在内心的悔恨与悲痛中,终于倒下了。他没有机会在父母床前尽孝,也未能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。而他无力回家,除了负债累累,还因为妻子健康不佳和未成年的孩子们需要照顾,家中实在离不开他。
萧家福并非不想回家,只是各方面的困难使得他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。他带着家人拍了一张全家福,代替着自己回家祭拜的心愿。就在他刚从病痛中恢复过来不久,妻子却离开了他,留下了五个孩子。妻子没有留下任何言语,家中剩下的只有萧家福和他的孩子们相依为命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萧家福变得越来越沉默,直到2018年,萧慧蓉在电视上看到了寻亲节目的信息,决定帮助父亲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。
然而,年迈的萧家福记忆渐渐模糊,甚至忘记了父母和弟妹的名字。儿女们努力帮助他回忆,但回忆总是越来越混乱,最终他们转向了电视节目,希望能够在“两岸寻亲”的帮助下找到亲人。节目组在巴南地区展开了调查,并最终找到了萧邦华——萧家福的侄子。通过这条线索,萧家福的亲人终于找到了,但这份重逢带来的既是喜悦也是悲伤。
当萧家福最终得知失散多年的亲人都已经去世时,尽管他表面上没有太大反应,但家人知道,他心中已经承载了太多无言的痛楚。最终,在儿孙的陪伴下,萧家福终于回到了重庆。然而,他对家乡的记忆,早已模糊不清,甚至连最亲的弟妹的面容都已无法辨认。即便如此,这段寻亲之旅,终究给了萧家福一个迟到的告别,也让他和家人终于有了一个短暂的重逢。
这一路走来,萧家福的故事并不是孤例。无数被历史割裂的家庭,至今仍在为归属而痛苦地挣扎。
发布于:天津市香港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